三十而立? 吓出来的“中年危机”
日期:07-31 来源:吓出来的“中年危机”
许多年轻人戏谑地总结自己,“还没在生活中站稳脚跟,中年就已迫在眉睫”。
日本《钻石周刊》撰文称,在中国,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声称遭遇了“中年危机”。
有专家认为,这些年轻人的“中年危机”既是主观化的,也是被放大了的,是自己吓自己。
三十而立?三十难立?
为了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人生目标,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小王已尝试过很多种道听途说而来的“致富捷径”。
他在工作之余开过一家售卖家乡特色小吃的微店,大张旗鼓地准备了厨具、食材、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和漂亮的礼盒,还亲自上阵拍摄了一组“硬照”,打算当自己品牌的形象代言人,无奈销量不佳,这次创业轰轰烈烈地失败了。他也炒过股,可偏偏在2016年的市场最高点入市,刚进去就被套牢,直到现在还没有回本。最近,小王在研究区块链,想在近几年火得一塌糊涂的虚拟货币市场上捞到“第一桶金”。可从事互联网金融工作的朋友小李告诉他,如今的虚拟货币市场瞬息万变,如果不是专职去做,很难赚到钱。
古人说“三十而立”,即将过30岁生日的小王充满了紧迫感。他渴望靠自己的能力买更大的房子,过富足安逸的生活,娶漂亮的女孩做妻子,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。
小王告诉《青年参考》记者,自己来自一个观念极为传统的家庭,父母不可能允许他放弃公务员的“铁饭碗”,这意味着,自己只能面对“勉强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收入和一眼看得到头的未来”。虽然年龄不大,但“中年危机”式的焦虑和倦怠已经浮现在小王的神色里。
在小王眼中,工作光鲜、月薪数万元的小李是让他羡慕不已的“金领阶层”,但小李说,自己也面临“中年危机”的压力。
小李经常加班到半夜,身体状况大不如前。刚买了第二套房子,月供像提醒他不能松懈的“紧箍”。妻子腹中的孩子即将诞生,买奶粉、尿不湿、请保姆,样样都是新的开销。更让他焦虑的是,“很多码农的职业生命到35岁就终结了”,他今年已经33岁了,还没有跻身管理层。
某科技公司的招聘官海伦·何对这样的压力心知肚明。老板告诉她不要招聘年龄超过35岁的人,因为大多数30多岁的人已经结婚,不得不照顾家庭,无法集中精力做高强度的工作。“如果一个35岁的应聘者不是谋求经理职位,招聘者甚至都不会看一眼他的简历。”海伦·何告诉美国彭博社。
据彭博社报道,在中国的许多行业,大龄从业者普遍面临压力,在科技行业尤其严重。很多科技公司比海外竞争对手发展得更快,原因可能就是“通过人来解决问题”。很多互联网公司实行“996工作制”,也就是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,每周工作6天。海伦·何在一篇网络帖子中写道:“在人力资源工作中,我发现30岁的人已经开始出现中年危机了。”
在招聘网站上,有成千上万条招聘信息要求求职者的年龄小于35岁。一家旅游网站的销售岗位要求应聘者年龄在20岁到28岁之间;北京一家科技初创公司的前端开发人员职位,宁愿放松学历要求也不放松年龄要求,“如果超过30岁,就请别再申请了”。
“成功的标准”越多,年轻人越容易陷入“中年危机”
据美国“Businessweekme”网站报道,“中年危机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的一篇文章中,作者是心理学家埃利奥特·杰奎斯。他认为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们不可避免地对死亡有了强烈的认识,这导致了巨大的焦虑和恐惧。美国“Reddit”网站报道称,在30岁到50岁之间,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,幸福感会显著下降。当人们接近中年时,许多人开始敏锐地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,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无法实现目标。
此外,在这段时间里,人们处在结婚、组建家庭、贷款买房的关键时期,可能经历离婚、失业等意外冲击,他们对自己的人生选择、价值观和信仰缺乏信心。英国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35岁至55岁的员工更可能讨厌自己的工作。另一项研究发现,40岁到55岁的人更容易感到劳累过度,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他们承担的工作和家庭义务,而不是年龄所致。
在当下的中国,上述往往在40岁左右降临到人们头上的压力,正在困扰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85后和90后。
对大多数女性而言,婚姻是一道分水岭。
结婚前,小涵(化名)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生。她全国各地四处出差,一有闲暇就呼朋引伴胡吃海喝。她购置行头花起钱来毫不手软,每年过生日都自称“18岁少女”。
可一旦跨过结婚这道门槛,属于中年人的烦恼便汹涌而至。她今年30岁,和丈夫每个月的收入为两万多元,却有两台“碎钞机”——大女儿3岁,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。购买学区房是奢望。小涵对《青年参考》记者“吐槽”,自己正是网上所说的“隐形贫困妈妈”。
日本《钻石周刊》总结了中国年轻人提前陷入“中年危机”的三个主要原因。
第一,在工作的黄金时期,很多人会遇到能力瓶颈和晋升瓶颈。能力有限,记忆力减退,跻身管理层后即使拼命工作也很难继续晋升。有人因此另谋高就,有人因压力大而把身体搞垮。
第二个原因是子女教育。在中国,学历高低对将来的就业影响很大,父母往往为孩子到哪所学校念书煞费苦心,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进不了名校,还得花费巨资给他们补课。
第三是经济。如今中国人的收入增加,月入万元并不新鲜,但物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薪水上涨的满足感,人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更富裕者进行对比。
《钻石周刊》认为,一些社会舆论对“成功”的炒作和渲染,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年轻人的负担。年轻人本来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,而舆论往往将“到了这个年龄,就应该如此这般(如有钱有地位等)”作为“衡量成功的标准”。在信息爆炸的年代,“成功的标准”越来越多,年轻人愈加容易陷入“中年危机”。
“中年危机”既是主观化的,也是被放大了的
新华网进行过一项在线调查,近60%的90后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有“中年危机”的相关症状,比如焦虑、担忧、不开心。部分受访者抱怨收入低、工作压力大,许多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危机感会直接表现在情绪上。
“现在是时候独立了,但我很不自信。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。”一位大学刚毕业的网友如是感慨。
“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失落,因为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该走向何方。我应该在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吗?我应该搬到另一座城市生活吗?”一位网友写道,“我产生危机的原因是我不够好。我听说过很多成功的故事,觉得我的生活一无是处。”
上海心理咨询师林宏杰(音)告诉美国“Thrive Global”网站,中国的“千禧一代”有着丰富的职业和生活机会,但他们对生活、工作和爱情都抱有相当高的期望,也为寻找生活的意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(音)认为,当下这些年轻人的“中年危机”,其实是一种类似“人到中年力不从心”的疲劳感和焦灼感,是一场“社会化后的心理危机”。
无论从生理年龄还是社会角色来看,“千禧一代”都早该是成熟的成年人,到了必须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阶段,但“千禧一代”不愿长大,迟迟不想走出舒服又自在的青春期,尚未真正成熟,却已开始害怕衰老。动辄叫嚣“中年危机”,其实也是一种“怕老”的表现。一旦这种主观感受被放大,一声“中年危机来了”就能搅动他们的情绪。
围绕“中年危机”,20多岁的中国网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自我嘲讽的网络狂潮。比如,由于联合国将“青年”定义为年龄在15岁到24岁之间的人,有网友开玩笑说,“作为一个1988年出生的人,我是否已经成了老年人?”另一位网友说, “根据定义,我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年人,但我还是单身!”
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媒体网站UC头条于2017年6月发布研究报告称,单身、房价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,是导致部分“千禧一代”出现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。
“Thrive Global”网站认为,中国的“千禧一代”需要发泄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会被所谓的“丧文化”吸引,用以自我为导向的幽默来减少压力,打破传统的成功观念——拥有高收入的工作,有一所房子,结婚生子。
杨雄表示,现在这些年轻人的“中年危机”既是主观化的,也是被放大了的,是吓出来的。其实,不必自己吓自己——年龄不是问题,年龄讨论只是焦虑的出口。杨雄建议年轻人正确对待年龄的界定,正确接纳自己,踏踏实实地奋斗,这才是面对所谓“中年危机”的正确方式。
摘自《青年参考》2018年5月16日 12版
《青年参考》记者 高珮莙 来源:中国青年报
上一篇:打击网络赌博遭遇三大难题
下一篇:80后清漂人:青春与长江一起流淌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提醒:网上交易有风险,线下交易需谨慎!